2019年3月8日 星期五

沉沒成本 損失規避



沉沒成本是來自經濟學,損失規避是來自於心理學,因為心裡天生就會害怕損失,是因為演化而來,不擔心損失的基因,已經在演化中淘汰出局。沉沒成本是我們已經投入的成本,不管如何都是無法回收的成本,人們因為心裡是損失規避,對未來的決策之中,會將沉沒成本算入在裡面,讓自己處在更大的風險,造成更大的損失。

無論在做什麼決策,必須要注意要把沉沒成本區分出來,例如我們買了500元的刮刮樂彩票,結果沒中,為了回本就想再買一張來試試手氣,這時就是人的損失規避心理就會來主導自己理性,想要再買一張來回本,但實際上這500元就是沉沒成本,因為就這張沒中獎的彩票是不能在變成中獎的,損失就是損失,所以這理由不能拿來考慮要不要再來買一張,這樣才能避開情緒做出理性的決策,不然考慮沉沒成本再買一張又沒中,會損失更大,變成惡性循環,賭博就是利用這樣的心理,讓人傾家蕩產。

除了金錢之外,無形的沉沒成本來自於自己的付出,像是投入的情感也是,所以有一些渣男,女生還可以不離不棄,就是陷入在這捨不得過去所投入的感情,因為割捨不下沉沒成本,而讓自己損失愈來愈大,甚至人財兩失,理性的決策就會是已知這人是爛人,死性不改,不適合自己,就沒必要繼續,直接去找更適合的就好。

在職場工作中也是,有些老闆只會凹人,自己即使表現良好,老闆也不願意加薪,以自己的實力可以找到更高薪或更有發展性的工作,但因為自己在這份工作已經做得很順了,或者建立不錯的人脈,都會因為損失規避心理而讓自己不願意換工作,但整天還是在抱怨這份工作,如果知道這些都是沉沒成本,理性決策換到更好的工作是一舉數得,除了自己更好外,好的公司也會有更好人才來賺更多錢,對社會貢獻也就愈大。如果換到比原來公司還爛的工作,那就會是另外的資訊不對稱問題。

降低沉沒成本和損失規避所造成的誤判,不敢說一定會有良性循環,至少可以讓自己避開惡性循環,不會繼續投入在確定或很大的機率會繼續的損失之中,但其實不容易做到,因為這是人們的天性,無形中都在影響,我也常常事後檢討才發現,原來當時的決策有受到損失規避的影響,不斷檢討改善,下次遇到類似的事件,一樣心理會有損失規避的想法,這無可避免,但會受過訓練後的理性,就會告知自己這是受情緒影響,區分情緒和理性後,才能夠做出理性決策,想要擺脫演化來的基本人性的情緒,真的沒有捷徑。

相關閱讀推薦:快思慢想 Thinking, Fast and SlowDaniel Kahneman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